纸袋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纸袋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资讯】诡谲七十年黑色电影NoirFilm与B级片BMovie的姻缘源起秦伟

发布时间:2020-10-18 16:11:30 阅读: 来源:纸袋厂家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好莱坞迎来“黑色电影”(Noir Film)创作的黄金时期。这种由在二战(TheWorldWarⅡ,1939-1945)后民众个体成为社会分工中机械化和无个性的“疏离”和“无望”的情绪奠定的宿命论电影流派如何定义至今尚无统一定论,但它卷携而来的创作潮流在二战后步入了全盛时期。

这个诞生于美国罪恶丛生的资本主义环境下,充斥着对性(sex)与道德(moral)的腐化,受到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风格、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根据硬汉侦探派文学(hard-boiled fiction)改编的犯罪题材存在体的确在世界影坛散发着其独特的致命魅力。如今,黑色电影已经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雨,为世界电影史添了一抹诡谲而神秘的色彩。

首先,黑色电影意味着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某些好莱坞电影类型、风格或流行的特征——这里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是,黑色电影并不是一个类型、一种风格或是一个时代,如何将黑色电影做定义,目前是世界仍无统一的定论。例如:

黑色电影的人物和故事,如漂泊男子受到漂亮女人的吸引、私家侦探受雇于蛇蝎美人(femmes fatales)、犯罪团伙企图实施打劫;黑色电影的情节结构,如闪回(flashbacks)、主观叙述(subjective narration);黑色电影的场景,如城市小餐馆(diner)、破败的办公室和浮华的夜总会;黑色电影的美术设计,如威尼斯式百叶窗、霓虹灯和“现代”艺术;黑色电影的装束,如檐帽(snap-brimhats)、风衣(trenchcoats)和垫肩;黑色电影的配件,如香烟、鸡尾酒和短管转轮枪(snub-nosed revolvers);黑色电影风格的表演,通常与那些拥有“电台声音”(radio voices)的演员联系在一起;黑色电影的语言,如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和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创造的“硬派”对话;以及浸润在黑色电影灵韵(aura)之中的真实场景。

《黑色电影》[Film Noir in Its Contexts]的作者詹姆斯·纳雷摩尔(James Naremore)说过:

黑色电影意味着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类型、风格或流行特征。

黑色电影直观的黑白风格既代表了粗粝的现实主义,也代表了高雅精细的美学。二战后,诸多战后黑色电影原材料的侦探硬派小说和低俗杂志色彩艳丽的封面图片相伴随,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电影才剥离了这些小说潜在的粗俗性,使它得以在相对高品位的市场赋予严肃的社会、政治及现实问题。但对于黑色电影的定义仍无精准判别标准,来断定黑色电影是一个时期、一种类型、一个风潮(cycle)、一种风格,抑或仅是一个“现象”。

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在其文章《黑色电影札记》[Notes on Film Noir]中明确否认黑色电影是一种电影“类型”,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制作黑色电影的特定时期,黑色电影应当从影片反应的“格调”和“情绪”进行界定,然而构成黑色电影典型特征的元素与其它一些类型片相似,如黑帮片(Gangster Film)和西部片(Western Film)等都有重叠的特征构成。

因此除了格调和情绪外,黑色电影独有的诸如传达的悲观绝望的主题、与社会体制和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冷峻阴郁与滂沱大雨的场景以及与硬派文学一脉相承的人物设置等特质,则是黑色电影独有的魅力特征。因此在这样的独特背景下,黑色电影的剧本创作承袭了硬派小说的血脉而逐渐显露出其特有的结构脉络。

黑色电影这种创作潮流在二战后步入了全盛时期,可以说黑色电影关联着一定的视觉和叙事特征,包括低调摄影(low-key photography)、潮湿的城市街道影像、“通俗弗洛伊德式人物”,以及对蛇蝎般的“致命女人”的罗曼蒂克式迷恋。除去冷郁风格和暴雨谋杀等消极风格外,黑色电影在剧本创作方面有着更为隐忍、却又更加强烈的特征。

战后十年,美国是朝鲜战争、红色恐惧(the red scare)和向消费经济回归的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使得个体成为社会分工中机械化、无个性的一员。公民们感觉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这种疏离而无望的情绪是奠定了黑色电影绝望宿命及悲观主题的基调;而在法国,人民刚从所谓的“黑色年代”(les annéesnoires)——被占领、被折磨、妥协与合作的岁月中抽身而出,而殖民地的反抗运动和导致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执政的议会混乱局面,使得法国艺术家们在面对资本主义与斯大林主义之间二选一的状况时,希望通过个人风格的反抗来获取“自由”。

对于他们而言,战前的美国小说就是一个范例,特别是那些描绘了暴力、贪婪而又腐败的世界的作品。萨特在《文学是什么》[Qu’est-ceque la littérature,1947]中写道:

“并不是美国人的残酷和悲观打动了我们。我们在他们的文学中看到了那些人,他们在那块过于巨大的大陆上沦陷、迷失,就像我们迷失在历史中一样;他们虽然没有传统,但却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努力呈现他们在无法理解的事件中的昏厥(stupor)和被遗弃感(forlornness)。”

由此可见,这些蕴藏在战后社会大背景下、由广大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反抗来获取满足感的“情绪”,就成为了黑色电影创作的素材。

由于美国在战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在转型期所经历的一系列精神危机都充分体现在黑色电影中。一方面,女性在战争中从家庭走向社会,逐步确立起自己独特的“性别地位”。但战后,随着男性从前线归来,独立女性对男性的社会地位造成了威胁,女性被要求回归到传统角色,而男性则在战后的幻灭感中努力重新定位自己的“性别身份”;另一方面,美国社会在战后的城市化发展,使人物形象充斥着对欲望的推崇和对现实的恐惧。而这种要求性别身份认知的女性公民就衍化为黑色电影中散发着美丽、危险而又独具致命美丽的女人形象,由战前承袭了硬派小说中的侦探形象的男性公民则衍化为被罪恶、谎言、欲望交织却又往往被致命女人诱导犯罪的侦探形象。

虽然这并不是黑色电影剧本人物设置的范式,但却为那以后的黑色电影甚至新黑色电影提供了最初的人物形象雏形。而也正是他们,成为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精神危机的缩影。

在美国黑色电影黄金时期,法国影评人是唯一对美国黑色电影这一现象热衷的群体。在由法国影评人编著的《美国黑色电影全景》(1955)中,其列出了10部典型的黑色电影。整理后如下:

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导演的《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101分钟];奥托·普莱明格(Otto Preminger)导演的《劳拉》[Laura,1944];爱德华·迪麦特雷克(Edward Dmytryk)导演的《谋杀,我的爱人》[Murder,My Sweet,1944];弗里茨·朗(Fritz Lang)导演的《绿窗艳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罗伯特·蒙哥马利(Robert Montgomery)导演的《湖上艳尸》[Lady in the Lake,1947];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导演的《夜长梦多》[The Big Sleep,1946];查尔斯·维多(Charles Vidor)导演的《吉尔达》[Gilda,1946];迈克尔·柯蒂斯(Michael Curtiz)导演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102分钟];泰·加尼特(Tay Garnett)导演的《邮差总按两遍铃》[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1946,113分钟];《日落大道》[Sunset Blvd.,1950]等。

而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宣告着好莱坞黑色电影黄金时期的结束,法国进一步拍摄出了反映社会病态、暴露社会黑暗的黑色电影,如《痛苦》Alain Corneau导演的《第二次呼吸》《密西西比河的美人鱼》《城市里的两个人》《告别往昔》等。

无论对黑色电影如何定义,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已经成为一段无法忘却的历史。它记录着好莱坞在某个特定年代的全民创作激情,而这也是全人类面对自由、博爱、和平、平等和爱的美好愿景,就如同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在《喧哗与骚动》[Sound and Furty,1929]中说到的:

“过往并未死去,它甚至没有过去。”

深圳售电公司排名

PED14高分子防护排水异

管道疏通公司